在贸易紧张局势中,亚洲豆类贸易展现强劲韧性:印度、孟加拉崛起,中国转向替代供应国
- PYD
- 6月2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,豆类(豌豆、扁豆、鹰嘴豆等)正从传统主食跃升为亚洲食品安全与营养创新战略核心。这类农产品因其高蛋白、价格亲民、环境足迹低而备受青睐,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关键战略商品。

印度与孟加拉成新兴增长市场,中国多元化进口渠道
尽管贸易环境复杂,行业专家指出:亚洲豆类贸易展现出极强的韧性。例如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和中加之间的贸易争端,并未对整体亚洲市场造成重大影响。
“关税对豆类产业影响不大,真正的波动因素来自气候的不确定性。”——Rabobank 食品与农业研究执行总监 Lief Chiang,在新加坡举办的 Pulse 25 峰会上表示。
根据 2025 年联合国 COMTRADE 与 Rabobank 数据:
加拿大预计占全球豆类出口的 24%
澳大利亚为 18%
俄罗斯升至 13%,主要受益于中国需求增长
在进口方面:
印度占全球豆类进口量的 32%,遥遥领先
中国为 11%
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各占 6%
加拿大:出口结构调整,南亚机会显现
AgPulse Analytica 分析师 Gaurav Jain 认为,关税影响有限,但加拿大出口正面临结构性调整。
加拿大整体豆类供应量仅略微下滑
然而,对中美出口明显下降
与此同时,印度自2024年以来对豌豆的需求激增,推动加拿大对印出口从 2024 年的 120 万吨 增至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2 月间的 200 万吨
尽管中国和美国曾是加拿大最大豆类买家,但即便中国对部分产品征收高达100%的关税,加拿大对亚洲市场的出口依然保持弹性。
“中国已转向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,而加拿大则在南亚市场发现了新机遇。” ——Jain补充道。
欧洲市场承压,竞争加剧
亚洲整体贸易体系对中美加三方贸易摩擦仍具韧性,但欧盟正面临新的挑战:
对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豌豆征收 50% 的进口关税
自身产量疲软
同时面临与中国争夺乌克兰供应的潜在风险
这使欧盟的豆类自给能力承压。
对出口商的启示:灵活与关系将决定韧性
随着全球格局重构,出口商需注意:
灵活调整市场与供应链布局
建立并维护与新兴市场(如印度、孟加拉)的合作关系
“市场韧性的关键在于供应灵活性与本地关系,而非规避关税。”
关税:政治多于经济?
Chiang 指出,美国施加关税的目的早已超越经济层面,成为影响外交政策、保护国内产业、施加谈判压力的政治工具。
类似地,中国对部分加拿大进口商品征税,与2018年孟晚舟事件密切相关,更多是传递外交立场而非解决供应问题。
展望 2025–2026:关注南亚需求可持续性
未来两年,行业观察人士将密切关注:
印度对加拿大豆类的强劲需求是否持续?
其他亚洲国家能否成为长期稳定的采购市场?
留言